投资超百亿美元,打造工业大岛变身为小鸟天堂

更新时间:2022-10-14 16:16:11 来源:changfangwang.com 作者:厂房网

  盛夏,湛江东海岛上,三大投资超百亿美元级“巨无霸”齐头并进,处处却又绿得耀眼,绿得生辉。白鹭齐飞间,定睛一看,不时穿插各种珍稀鸟类,与旁边静静矗立的钢铁高炉相映成趣。

  作为湛江工业发展的主战场,东海岛也是广东省最大的临港工业岛。在宝钢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大巨头”高歌猛进的同时,世界500强企业纷纷抢滩,配套产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绿色石化产业集群成为湛江市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工厂林立缘何白鹭频现,引来珍稀鸟类“呼朋引伴”?绿色生态“循环岛”的蓄势崛起,勾勒出工业新城——湛江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魄力。

  年初,国务院日前印发《“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致力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潮涌东海,千帆竞发,湛江经开区主要领导介绍,秉持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念,在打造多个千亿产业集群的同时,湛江经开区大手笔投入节能环保资金,推动工业化、生态化、数字化深度融合,奋力打造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园。

  工艺升级

  一步一风景 花园式工厂登场

  “丝光椋鸟、灰背鸫、白鹡鸰、环颈斑鸠……与往年相比,今年春天来东海岛的鸟儿更多了,其中有好几种是珍稀鸟类,有些还是第一次发现。”跟拍东海岛鸟类已有6年多的黄文铭欣喜地告诉笔者。

  作为湛江钢铁厂的老员工,黄文铭亲眼见证了东海岛生态环境不断向好,曾在东海岛海滩上和厂房里拍到“中国最美小鸟”栗喉蜂虎鸟等多种珍稀濒危鸟类。今年以来,他的镜头已经在钢铁厂附近区域捕捉到了包括北红尾鸲在内的十多种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鸟类是生态环境的主要载体,更体现出东海岛“一步一风景”的愿望逐步成真。宝钢湛江钢铁便是雄踞其上的一座美丽“花园式工厂”走进基地,完全没有印象中生产的喧嚣和灰头土脸的感觉,只见处处绿树成荫,花草葱茏,天蓝水透。494.18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的背后,是对“绿色”执着的坚持。

  2月15日,宝钢湛江钢铁零碳示范工厂百万吨级氢基竖炉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是国内首套百万吨级氢基竖炉,也是首套集成氢气和焦炉煤气进行工业化生产的直接还原生产线。

  “通过研发和应用氢基竖炉直接还原工艺,我们得以将生产出来的海绵铁再放到电炉里去冶炼,这样就可以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从工艺上实现绿色和超低碳的目标。”据宝钢湛江钢铁副总经理金再柯介绍,该项目预计2023年底建成,投产后对比传统铁前全流程高炉炼铁工艺同等规模铁水产量,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0万吨以上。

  宝钢湛江钢铁也不例外,建设三座高炉系统环保方面投资高达120亿元,吨钢环保投资超过1000元,采用了多项国内首次应用的清洁生产技术,例如焦炉烟气脱硫脱硝、烧结烟气低温脱硫脱硝等设施。

  “湛江钢铁是国内第一家全工序按照特别排放限值设计、建设和运营的钢铁企业。如今,湛江钢铁三座高炉系统又按照环保超低排放标准全方位进行改造,用坚定的行动践行我们保护蓝天白云的诺言。”金再柯表示。

  视野转向和宝钢湛江钢铁一墙之隔的中科炼化。据悉,中科炼化一期环保投资36.88亿元,占总投资近10%,采用目前国际先进的生产工艺控制和环保治理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各类污染物的产生,最终实现了水资源98.52%的重复利用率及76.2%的污水回用率。

  能源调整

  发力可再生能源 绿色电站蓝图初显

  5月19日,全球最大化工集团巴斯夫宣布,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上市公司博枫签订长期购电协议。根据协议,博枫将为巴斯夫湛江一体化基地建造一座可再生能源发电站,包括光伏发电、风电及配套储能3种能源类别。

  该电站所发电力将以固定电价的形式售出,并满足广东省可再生能源交易规则,也是中国可再生能源电力交易市场上首个固定价格的长期交易协议,100%绿色电站的蓝图正走向现实。

  随着“十四五”规划的推出,湛江已完成“双碳”相关实施方案初稿编制。值得留意的是,产业绿色提质行动包括以宝钢湛江钢铁基地、中科炼化一体化基地、巴斯夫一体化基地、廉江清洁能源等超百亿项目为龙头,高质量打造绿色钢铁、绿色石化、智能汽车三大绿色支柱产业。

  东海岛上,能源结构调整的脚步从未停下。去年8月,中科炼化与新星公司在湛江签署新能源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中国石化一体化优势,初步规划利用中科炼化周边区域太阳能、风能资源,建设风光发电一期项目,装机规模达134兆瓦,其中风电16兆瓦、光电118兆瓦。据测算,项目投产后,年产清洁电力约9500万千瓦时,可大幅减排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踏入2022年,中科炼化大力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充分利用湛江区域太阳能资源优势,在厂区办公区屋顶、车棚、绿化地带、变电所和机柜间屋顶等空间建设装机容量22.37兆瓦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有效利用面积约21.2万平方米,年平均发电上网量为2691.86万千瓦时。

  4月22日,中科炼化光伏项目厂区停车场开始铺设光伏板,厂区5个光伏点同期启动施工,其中停车场、办公区屋顶的光伏项目点已完成基础建设,大部分核心光伏组件已抵达施工现场,标志着中科炼化光伏项目建设全面铺开。

  “光伏电站建成后,可有效缓解地方电网的供需问题,增加企业绿电比例,减轻环保压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据来自中科炼化新能源相关部门的刘润玲介绍,中科炼化还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利用,在今年的外购电中,核电占比99%,绿电占1%,可以大幅降低外部电力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能源消费总量。

  无独有偶,2021年12月15日,湛江钢铁光伏发电(一期)工程顺利并网,成功发出湛江钢铁厂房屋面分布式光伏第一度电。今年,湛江钢铁计划实施光伏发电二期工程,暂计新建33.4兆瓦,规划至2025年实现光伏装机容量120兆瓦,每年可减碳7.65万吨,将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厂区分布式光伏发电。

  此外,据金再柯介绍,湛江钢铁将继续利用南海地区光伏、风能配套上“光—电—氢”“风—电—氢”绿色能源,形成与钢铁冶金工艺相匹配的全循环、封闭的流程,产线碳排放较长流程降低90%以上,并通过碳捕集、森林碳汇等实现绿氢全流程零碳工厂。

  减排加持

  固废不出厂 打造无异味工厂

  3月30日,湛江钢铁外排水综合利用项目二期工程,按计划完成工程建设标志性节点目标——废水热负荷试车全线贯通、氯化钠结晶系统顺利出盐;硫酸钠结晶系统相继顺利出盐。

  这是国内钢铁行业首次应用热法工艺提取硫酸钠,创造了硫酸钠结晶设备调试周期最短纪录。作为国内钢铁行业首家实现全流程“废水零排放”的企业,自投产以来,湛江钢铁锚定“极致水耗”目标,通过构建完善“体内循环”,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让每一滴水都物尽其用。

  在废气治理方面,湛江钢铁同样不留余力。2015年9月一号高炉投产,湛江钢铁成为国内首家全工序符合钢铁行业特别排放限值标准的长流程钢铁企业。目前,全厂建设了两套焦炉烟气净化系统,是全球首家实现焦炉烟气同步脱硫脱硝的企业,也是国内最早达到行业超低排放标准的焦炉。

  “湛江钢铁建设了转底炉、固废加工中心,固废不出厂率从2016年的91.2%逐年提升,2020年10月达到100%,含铁尘泥达到100%厂内返生产利用。”金再柯表示,2021年湛江钢铁完成了一、二号高炉系统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成为了广东省首家涉工业炉窑A级企业。

  年初,由青岛造船厂为中科(广东)炼化有限公司建造的中科01溢油回收船迎着新年的曙光离港启航,驶向湛江港。此次中科01溢油回收船的加入,可有效利用船上储油舱的有限空间,保持工作船优秀的机动性、高效的溢油处理效率和彻底性效率,将助力项目健康、低污染发展,保障海洋环境。

  “当前,中科炼化非常重视污染物源头管控和环保治理设施运行管理,建立了14套外排污染物在线监测预警机制。”据中科炼化环保部负责人刘涛介绍,通过运用智能系统,技术人员可以24小时监控污染物状况,并且设置预警机制,随时通过手机等移动端进行警报预警。

  为落实臭氧污染防治专项行动要求,中科炼化还将设置2座厂界环境大气监测站,及时分析大气排放状况,按规范开展泄漏检测与修复,应用无人机红外高空探测等新技术探测装置泄漏点,打造“无异味工厂”。

  耕耘终见成效。据统计,2021年中科炼化外排废水达标率100%,外排有控废气达标率100%。2022年1月至5月,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总量比2021年同期下降幅度大于9%,污染物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特写

  绿色园区释放

  “榕树效应”

  “在突出抓好龙头项目建设工作,进一步壮大钢铁石化上游规模的同时,我们也全力扎实做好中下游项目引进工作。”湛江经开区主要领导表示,湛江大工业发展的“火车头”正奋力建设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园,大项目的“榕树效应”,则让园区活力迸发。

  园区要“活”,就必须做好产业链条的布局。依据产业规划和经开区用地规划,经开区将充分挖掘宝钢、中科炼化项目的原料配套潜力,延伸发展钢铁石化产业链,提高下游高附加值产品比重。

  此外,东海岛将步入更精细化的经开区——充分发挥炼油、乙烯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原材料隔墙供应效应,加强招商选资,发展高端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重点发展以精细化工为重点的石化中下游及关联产业,引进一批高质量的中下游配套项目,完善石化区产业链和产业一体化布局。

  以中科炼化为例,项目一期投产后,其充分发挥石化产业集群效应,延伸石化中下游产业链条,预计可拉动塑材、电子化学品、精细化工等一系列中下游产业超过2000亿元的投资。目前,已有多个大型配套项目到工业园内建厂投资,如茂化实华、广东众和化塑、广东新华粤等。

  连接紧密才能凸显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集群优势。眼下,湛江钢铁向中科炼化提供氢气、氮气和氧气,为中科炼化优化生产提供了支持。尤其是在中科炼化装置开工期间,这三种气体的稳定供给,为其成功开车提供了保障。

  目前,仅氮气一项,湛江钢铁每月的输送量在80万标立以上,2021年全年宝钢输送氮气、氧气、氢气共25706万立方米,采购金额达到12753万元。

  中科炼化还为园区项目提供公用工程服务。工业园区多个项目,如新华粤、茂华实华、广东众和化塑等,依托中科炼化公用工程的蒸汽、脱盐水、仪表风、氮气等,建设投产,减少公用工程项目重复投资,有效降低企业投资成本。

  利用与众多下游石化项目一墙之隔的优势,中科炼化主要通过管线输送碳五、碳九、裂解焦油、二氧化碳、环氧乙烷等生产物料,减少长途运输成本,生产物料供应更安全便捷,对稳定下游产业链的生产提供保证。2021年管输碳九、裂解焦油共9.4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含税)为34362万元。

  “我们将坚持公用工程一体化,采用依托大型企业和相对集中的公用工程建设模式,发挥大型化、集约化、规模化优势,为园区企业提供经济、安全、可靠、灵活、具有竞争力的公用工程产品及服务。”

  据湛江经开区发改局党组书记、局长凌宇洲介绍,依托湛江钢铁与中科炼化能源互供项目,综合二大企业的能源配置,湛江钢厂能源结构将得以优化,将湛江钢厂的焦炉煤气制取氢气供应中科炼化。

  ■记者观察

  “双碳”落地

  注入“绿色能量”

  6月16日,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迎来投产运行两周年。两年来,中科炼化完成了35个基层单位绿色基层创建,实现外排污染物达标率100%。

  一墙之隔的,是宝钢湛江钢铁。近年来,湛江钢铁进一步突破绿色低碳核心关键技术,厂内清洁能源发电量可满足8.3万户家庭用电,厂区每年减少碳排12万吨。

  这并非野蛮生长的绿意。眼下,“碳达峰”“碳中和”成为了高频词。广东省政府则提出,到2035年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率先建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湛江随即进行了具体部署,吹响“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完善绿色低碳政策体系”的号角。

  展望“双碳”战略下的发展未来,走出具有本土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是关键。既要推动能源革命、产业优化升级和加快绿色低碳科技革命来“减碳”,也要通过系统治理来“固碳”,还要在减碳、固碳中稳经济、保发展。

  云集工业“巨无霸”项目的东海岛,正成为一座绿色生态“循环岛”,是湛江在“双碳”实践上的生动展现。为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湛江经开区积极鼓励发展低消耗、低污染、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材料和高端产业,壮大为钢铁、石化产业配套产业规模,并培育发展物流、供应链管理等生产性服务企业,进一步完善产业服务体系。

  与此同时,东海岛坚持绿色低碳发展。经开区将支持企业开发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生产环保型产品,尽可能降低污染物排放总量和能源消耗量。并推广产业能源、资源有效利用、排放集中治理等先进生产方式,实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推动产业清洁低碳化发展。


相关推荐